蛋白質分子中,酪氨酸、苯丙氨酸和色氨酸殘基的苯環(huán)含有共扼雙鍵,使蛋白質具有吸收紫外光的性質。吸收高峰在280nm處,其吸光度(即光密度值)與蛋白質含量成正比。此外,蛋白質溶液在238nm的光吸收值與肽鍵含量成正比。利用一定波長下,蛋白質溶液的光吸收值與蛋白質濃度的正比關系,進行蛋白質含量的測定。
方法特點:
優(yōu)點:簡便、靈敏、快速,不消耗樣品,測定后仍能回收使用。
缺點:測定蛋白質含量的準確度較差,干擾物質多。
干擾物:含有嘌呤、嘧啶、核酸等吸收紫外光的物質。
檢出限:50~100ug蛋白含量。
適用范圍:適于用測定與標準蛋白質氨基酸組成相似的蛋白質
凱氏定氮法被國內外視為蛋白質含量的標準檢驗方法,可作為衡量其他蛋白質含量檢測方法準確性的標準。
實驗原理:
樣品與濃硫酸共熱,含氮有機物即分解產生氨(消化),氨又與硫酸作用,變成硫酸氨。經強堿堿化使之分解放出氨,借蒸汽將氨蒸至酸液中,根據(jù)此酸液被中和的程度可計算得樣品之氮含量。
方法特點:
優(yōu)點:通用性強,測定費用低,易實現(xiàn),儀器簡單且測定結果的重復性和重現(xiàn)性好。
缺點:實驗耗時長、靈敏度低。
檢出限:0.2~1mg蛋白含量。
適用范圍:凱氏定氮法測的是總蛋白的量,一些非蛋白氮無法檢測出。